<dfn id="yauom"></dfn>
      <del id="yauom"></del>
      1. <menuitem id="yauom"></menuitem>
      2. <nav id="yauom"></nav>
        登錄 QQ 注冊 我的訂單 投訴建議 幫助中心 手機版
        收藏本站

        您好,歡迎光臨國內領先的12306網上訂火車票官網--114票務網!

        火車票預訂手機版
        政府網站查詢
        云搶票客戶端
        當前位置:114票務網 > 政府網 > 江西政府網 > 上饒政府網 > 婺源政府網
        中文名:

        婺源縣政府網

        官網:
        www.jxwy.gov.cn
        地址:
        暫無
        車牌:
        贛E
        區號
        百度分享
        分享到:

        婺源縣政府介紹

        婺源縣, 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自公元前221年到解放前屬安徽管轄,今是上饒市下轄縣之一,東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鎮市,北枕國家級旅游勝地黃山市和古徽州首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銅都德興市,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游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鄉村。建制沿革

        編輯

        公元前221(秦始皇二十六年),下詔設三十郡,縣域東北部屬鄣郡,西南部屬九江郡。

        740(唐開元二十八年)農歷正月初八日,置婺源縣,縣治設清華鎮,隸歙州。

        901(天復元年),縣治由清華鎮遷至弦高鎮(今紫陽鎮)。

        1121(北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為徽州,婺源隸徽州管轄。

        1855(咸豐五年)1864(同治三年),太平天國起義軍先后20余次攻入縣境,12次占領縣城。

        1934(民國二十三年)94日,國民政府為了便于圍剿中央紅軍,決定將婺源劃隸江西,隸屬江西省第五行政區。

        1947(民國三十六年)8

        婺源油菜花(8)

        16日,婺源劃回安徽,隸屬安徽省第七行政區。

        19495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部隊進入縣城,宣告婺源縣解放,屬華東區贛東北行政區,隸屬于上饒市。

        1984年,設置清華鎮建制(贛府廳字[1984]357)。1985418日,設立珍珠山、武口、曉林、鳳洲鄉(贛府廳字[1985]230)。

        1993年,撤銷秋口鄉、江灣鄉、賦春鄉、中云鄉,設立秋口鎮、江灣鎮、賦春鎮、中云鎮(贛民字

        [1993]34號批復)。

        19941125日,撤銷許村鄉、鎮頭鄉、大畈鄉、思口鄉,設立許村鎮、鎮頭鎮、大畈鎮、思口鎮(贛民字[1994]238號批復)。

        1997818日,撤銷太白鄉,設立太白鎮(贛民字[1997]175號批復)。至此,婺源縣轄11個鎮、16個鄉:紫陽鎮、清華鎮、大畈鎮、江灣鎮、思口鎮、秋口鎮、賦春鎮、鎮頭鎮、中云鎮、許村鎮、太白鎮、沱川鄉、段莘鄉、古坦鄉、浙源鄉、溪頭鄉、鄣頭鄉、甲路鄉、曉鳙鄉、武口鄉、瀲溪鄉、龍山鄉、高砂鄉、珍珠山鄉、曉林鄉、梅林鄉、鳳洲鄉。

        1999531日,撤銷武口鄉,并將梅林鄉的上梅洲村委會、瀲溪鄉的東嶺塢村委會劃歸紫陽鎮(贛民字[1999]125號批復)

        2001123日,撤銷瀲溪鄉,西坑村委會劃歸紫陽鎮;楊溪、善坑村委會劃歸梅林鄉;撤銷曉林鄉,劃歸中云鎮;撤銷曉鳙鄉,劃歸江灣鎮(贛民字[2001]570號批復)。

        2003819日,鄣山鄉更名為大鄣山鄉(贛民字[2003]190號批復)

        2003928日,撤銷高砂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贛民字[2003]252號批復)

        20031021日,撤銷梅林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撤銷大畈鎮,成建制劃歸江灣鎮管轄(贛民字[2003]273號批復)2003年底,婺源縣總人口33.5萬人。

        2005317日,江西省民政廳《關于同意婺源縣撤并鄉鎮的批復》(贛民字[2005]26):同意撤銷婺源縣龍山鄉,成建制劃歸中云鎮管轄;撤銷鳳洲鄉,成建制劃歸許村鎮管轄(贛民字[2005]26號批復)。

        2006120日,撤銷甲路鄉,成建制劃歸賦春鎮管轄;撤銷古坦鄉,成建制劃歸大鄣山鄉管轄(贛民字[2006]5號批復)

        2007年,設立工業園管理委員會。

        2008年,設立蚺城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編輯

        全縣轄16個鄉()、1個生態工業園區、1個街道辦事處

        蚺城街道辦

        居委會(9):花園域、涵春、文博、儒學前、蚺城、文公、天佑、瑞虹、朱塘

        村委會(4):香田、東嶺塢、上梅洲、城關

        紫陽鎮

        居委會(2):武口、七里亭

        村委會(18):楊坑、西坑、齊村、考水、王家墩、梅林、一都、雍溪、馬家、坑口、戴家、湯村、楊溪、向陽、善坑、湖林、高砂、嶺下

        清華鎮

        居委會(3):新街、橫街、長林

        村委會(8):清華、雙河、東園、花園、浮溪、詩春、里村、洪村

        秋口鎮

        居委會(1):沙城

        村委會(15):秋口、里源、洙西、秋溪、梓槎、官橋、詞坑、黃源、李坑、漁潭、白石、嶺溪、王村、言坑、占才

        江灣鎮

        居委會(3):江灣、梨園、蓮花芯

        村委會(18):江灣、占坑、汪口、鐘呂、洪坦、荷田、曉起、栗木坑、曉鳙、前段、大瀲、東頭、大畈、浯村、濟溪、低源、龍潭、古蜀地

        思口鎮

        居委會(1):云丘

        村委會(8):思口、西源、長灘、高枧、河山坦、前坦、思溪、西沖

        中云鎮

        居委會(1):曉林

        村委會(8):中云、霞港、橫槎、方村、曉林、龍山、桃溪、長堯

        賦春鎮

        居委會(1):長降

        村委會(17):賦春、長溪、巖前、林塘、沖田、排前、新田、洪家、游汀、臧坑、虎溪、盤坑、甲路、嚴田、胡家、湖山、對塢

        鎮頭鎮

        居委會(1):立新

        村委會(5):鎮頭、冷水亭、張村、梅田、游山

        許村鎮

        居委會(1):中洲

        村委會(13):許村、董家、汾水、仁洪、盤山、朗湖、周溪、洙坑、水埠頭、項家埠、汪村、曹村、小港

        太白鎮

        居委會(1):大山頭

        村委會(8):太白、薛村、玉坦、程家灣、潘村、曹門、楊村、新屋

        溪頭鄉

        村委會(8):下溪、青石、桐木土太、上溪、西岸、龍尾、城口、硯山

        段莘鄉

        村委會(12):西垣、中村、裔村、金坑、閬山、東石、段莘、慶源、槎口、汪槎、大汜、官坑

        浙源鄉

        村委會(7):鳳山、嶺腳、虹關、廬坑嶺、廬坑、沱口、周家山

        沱川鄉

        村委會(4):河東、理坑、河西、小沱

        大鄣山鄉

        村委會(15):古坦、水嵐、西山、菊徑、戴村、程村、通元、黃村、和村、車田、鄣山、洪源上村、洪源下村、白石源、莒莙

        珍珠山鄉

        居委會(1):珍珠山

        村委會(4):黃砂、吳源、秀水、虹沖

        地理環境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婺源縣屬丘陵地貌,地勢大致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山巒重疊,溪澗縱橫,森林覆蓋率82%。

        縣境地處中亞熱帶,具有東亞季風區的特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期較短、四季分明。

        歷年平均氣溫為16.8℃,以1998年、200617.9℃為最高,1965年、1976年、198016.3℃為最低。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為28.0℃。極端最高氣溫41.0℃,出現在1967828;極端最低氣溫-11.0℃,出現在1967116日。

        歷年總降水平均1962.3毫米,其中1-6月降水呈遞增趨勢,7-12月呈遞減趨勢;上半年占2011年降水量的69%,4-6月為明顯雨季,稱為汛期,平均月雨量在200-300毫米以上,占2011年降水量的47.9%。年最大降水量3036.8毫米,出現在1998年。月最大降水量970.4毫米,出現在19987月。雨量分布是四周多,中間少;東北多,西南少。

        境內山巒起伏,走向不一,由于云霧、雨日較多,高山擋光,林木蔽蔭,使各地日照時數差異較大,西南鄉多于東北鄉,平原低丘多于山區。2011年可照時數4425.9小時,(閏年4437.0小時),而實際只有1715.1小時,占可照時數的39%。

        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歷年平均風速1.5/;極端最大瞬間風速為40/秒以上,出現在1965813日和1978819日。

        自然資源

        編輯

        一、已發現礦種

        婺源縣已發現的礦種有20多種,具體有:

        (1)能源礦產:煤;

        (2)金屬礦產:金、鎢、銻、鐵、錳、銀、銅、鉛、鋅;

        (3)非金屬礦產:灰巖、硯石、花崗巖、大理巖、高嶺土、鉀長石、建筑用砂、砂巖、石英、板巖、粘土、水晶、硅石等;

        (4)水氣礦產:礦泉水。

        二、有開發價值的礦產資源

        (1)金。有砂金和巖金二類。砂金境內大小河流均有分布(但大多數已采空),其中武口、坑口兩個砂金礦共圈出工業儲量2800公斤。巖金主要分布于賦春境內,儲量不明,品位:1~4g/t。

        (2)煤。主要分布在鎮頭、賦春二地,以鎮頭為主,賦存于二疊系地層之中。以煙煤為主,發熱量3000-6000/公斤。儲量不明。

        (3)石灰巖。主要分布在鎮頭、賦春、清華、大鄣山、中云等地。賦存于石炭系黃龍組、船山組和二疊系棲霞組、茅口組地層之中。估算可利用儲量20億立方米。

        (4)花崗巖。分布于段莘、大鄣山、沱川、溪頭、江灣等地。產出時代以燕山期與晉寧期為主,一般以巖株、巖脈等形式產出。巖性有花崗巖、花崗斑巖、花崗閃長巖、石英斑巖、輝綠巖、煌斑巖等。品種以芝麻白為主,其次為:淺肉紅色、天青色,估算總儲量20億立方米。可利用儲量10億立方米。

        (5)大理石。分布于古坦水嵐和賦春長溪等地。古坦水嵐大理巖賦存于石炭系上統船山組中段地層中,礦體總體積為61.51萬立方米,總荒料20.72萬立方米,品種以漢白玉為主。賦春長溪大理巖由石炭系上統壺天群灰巖構成,品種有小雪花、芝麻點、綿黑等。

        (6)硯石。主要分布于溪頭、江灣二地。賦存于中元古界雙橋山群變質巖中,巖性為板巖、千枚巖。品種有金星、金暈、眉紋、羅紋等。估算總儲量300-500萬立方米。

        (7)鉀長石。主要分布于江灣曉鏞何田坑一帶。賦存于塊狀細?;◢弾r、正長巖和正長花崗巖中,為富鉀花崗巖系,呈脈狀或透鏡狀產出。K2O含量9.82-13.89%,Fe2O3含量2.00%左右。估算地質儲量有百萬噸。

        (8)高嶺土。主要見沱川引漿山、珍珠山閬山、董家、秀水嶺、大鄣山程家、溪頭、曉鏞等礦點。估算遠景儲量500-600萬噸。

        (9)瓷石礦。見于段莘胡思田村,已探明D級儲量15.52萬噸。

        (9)石英。分布于浙源、甲路、大畈、秋口、大鄣山等地。估算遠景儲量100萬噸以上。

        (11)砂石。各地均有分布。

        (12)粘土。各地均有分布。

        人口民族

        編輯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如下:

        常住人口總數

        2010111日零時,婺源縣常住人口總數為334020(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省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2666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7360人,增長2.25%,平均每年增加736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22%。

        家庭戶人口

        2010111日零時,婺源縣共有家庭戶93152戶,家庭戶人口為324555人,占總人口的97.17%,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5人減少了0.27人。

        性別構成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69724人,占總人口的50.81%;女性為164296人,占總人口的49.19%。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55下降為103.3。

        年齡構成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68226人,占總人口的20.43%;15—64歲的人口為239453人,占總人口的71.69%;65歲及以上人口為26341人,占總人口的7.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82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1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64個百分點。

        民族構成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33812人,占總人口的99.9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08人,占總人口的0.0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5393人,增長了4.83%,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0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了31人,下降了12.97%,占總人口比重下降了0.02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13634;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33757;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110382;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131925(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889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2644人,文盲率由8.92%下降為2.66%,下降了6.26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4890人,占總人口的37.3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209130人,占總人口62.61%。經濟概況

        編輯

        2011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56.2億元,增長12.5%,完成計劃的103.77%;財政總收入突破5億元大關,達到5.11億元,增長18.8%,完成計劃的102.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4億元,增長19.9%,完成計劃的106.9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2億元,增長23.2%,完成計劃的9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億元,增長17.8%,完成計劃的106.12%;農民人均純收入6098元,增長15.5%,完成計劃的102.23%。

        2011年,新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合同項目16個,實際進資18.9億元,增長83.8%;實際利用外資2986萬美元,同比增長24.6%;完成自營出口總額7760萬美元,同比增長30.5%

        2012年,婺源縣完成生產總值63.5億元,增長10.9%;財政總收入達9.0068億元,增長76.3%,完成計劃的13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74億元,增長98.3%,完成計劃的1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5億元,增長33.2%,完成計劃的10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2億元,增長20%,完成計劃的100%;農民人均純收入6951元,增長14%,完成計劃的100.9%。

        2012年,婺源縣成功引進了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19個,實際進資21.9億元,增長15.9%;實際利用外資3218萬美元,同比增長7.7%;完成自營出口總額9200萬美元,同比增長12.7%;總部經濟實現納稅6648萬元。

        第一產業

        2011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9.4萬畝、總產10.4萬噸。共采制茶葉9100噸、加工貿易量3.1萬噸、出口創匯2400萬美元、實現茶產業系列產值10.2億元。

        2012年,糧食種植面積29.6萬畝,總產10.6萬噸。油菜冬種播面9.3萬畝,總產6732噸。全年共采制茶葉1.01萬噸、加工貿易量3.8萬噸、出口創匯3100萬美元。

        第二產業

        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億元,增長2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8億元,增長44.3%。

        2012年,婺源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9.39億元,增長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7.5億元,增長11.5%

        第三產業

        全年接待游客839萬人次,門票收入2.14億元,旅游綜合收入43億元,分別增長36%28.6%48.5%。在旅游業的帶動下,全縣金融、商貿、流通等現代服務業日趨活躍。南昌銀行進駐婺源,婺源農信社組建農商行工作正式啟動,萬村千鄉工程、農資流通服務、再生資源回收等流通服務網絡日益完善,被列為全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縣。

        2011年接待游客616.8萬人次,門票收入1.67億元,旅游綜合收入28.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38%24.76%25.86%。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5.6億元,增長17.3%,占GDP比重達45.5%。

        2012年,接待游客839萬人次,門票收入2.14億元,綜合收入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28.6%、48.5%。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96億元,同比增長13.5%,占GDP比重達47.2%。

        社會事業

        編輯

        2011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2086人、新農保參保18.51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0655;城鎮新增就業8430人,發放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7717.5萬元。城市低保、農村低保的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300元和130元。有序推進了500套廉租房、100套公租房、378戶棚戶區改造和全縣50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建設,穩步實施了26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

        2012年,婺源縣城鎮新增就業8410;農民人均純收入6951元,同比增長14%;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82.36億元,增長12.7%。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5.06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4萬人,新農保參保29.5萬人。農村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完成1142(農墾、林墾)棚戶區、320戶農村困難群眾危舊房的改造工程。2012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3%,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1200人。

        風景名勝

        編輯

        2013年,江灣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婺源全縣擁有AAAAA級旅游景區1家、4A級旅游景區7家,是全國4A級旅游景區最多的縣份,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個縣命名的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2013117日,婺源江灣景區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成功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區。同時,婺源國家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正式揭牌。

        婺源旅游景點圖婺源篁嶺景區,由索道空中攬勝、村落天街訪古、梯田花海尋芳及鄉風民俗拾趣等游覽區域組合而成。景區致力于打造成美術攝影及影視創作基地、農家民俗生活體驗基地、農耕文化展示基地、休閑度假基地等,最終將篁嶺景區打造成全國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藝術影視村落。

        婺油菜花

        201433日,婺源油菜花即時情報:

        婺源縣油菜花美景(10)

        江嶺十萬畝梯田油菜花:山腳下油菜花部分已開放,可進入觀賞階段,部分山腳雜交的油菜花也處于開放中,估計310左右會成片綻放。山腰及山谷、山頂梯田油菜花少部分已開放,也可觀賞,大部分處在開放中,估計310號左右大部分也會成片開放,至415號進入觀賞佳期。

        2015年,最新最準時婺源油菜花即時情報:

        江西婺源田園中的油菜花基本已開放,可以初步觀賞,部分雜交油菜花還正在從開放中向盛放進展,38號至3月下旬是最佳期。

        陽春三月,江西婺源篁嶺山間油菜花全面盛開,層層疊疊的油菜花梯田蜿蜒于山嶺之中,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

        點綴在漫山遍野金燦燦的油菜花田中,形成獨具一格的鄉村田園畫卷,春風吹過,生機盎然。篁嶺油菜花海梯田被網友評選為尋訪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

        婺源建筑

        婺源是當今中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有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龍山上的林木,歷來得到村民悉心的保護。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護區后,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樹、古橋、古祠堂、古府第、古樓臺、古碑和珍禽飛鳥保護得更好了,成了全國生態文化旅游示范縣

        石門山峽谷

        石門山峽(5)

        婺源石門山峽谷位于江灣鎮前段村石門山,峽谷有幽谷,瀑布,奇石、世外田園等五大特色自然景觀。景區把山水文化、休閑文化、養生文化、愛情文化、拓展文化融會貫通,打造成集休閑、避暑、游樂于一體的森林水上悠樂世界,是人與自然游樂的極佳去處。峽谷隨峰而轉,溪水繞路而行;淺灘奇石林立,深潭怪魚藏底。峽谷綠樹成蔭,清涼幽靜,負氧離子高達13萬個/立方厘米,十足天然氧吧。一進入峽谷,旅途奔波勞累與喧囂蕩然無存,如同到了另一個世界,心境澄明。

        交通運輸

        編輯

        公路

        婺源位于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境內多山屬黃山余脈江南丘陵地帶,境內主要交通有307308省道,杭瑞高速(景婺黃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德婺高速)公路。

        鐵路

        京??瓦\專線鐵路已開工建設(2015628已通車),九景衢鐵路()開工,婺源正成為江西對接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的前沿。

        機場

        婺源相鄰近就有景德鎮機場,黃山機場,南昌機場。

        自駕車路線

        1、景白公路:二級柏油路面,從景德鎮經婺源至浙江,直通衢州,沿途經過賦春、中云、高砂、婺源縣城、梅林。從景德鎮到婺源縣城80多公里,這條路面很好走,限速70公里。

        2、婺溪路:從婺源可以到安徽的黃山,婺源境內柏油路,安徽段柏油路。沿途經過李坑、汪口、江灣、大畈、篁嶺。從婺源到黃山約110公里。限速70公里,進入安徽境內后,建議60公里以下。

        3、婺清路:縣城到清華,二級新修柏油路,路面狀況很好,沿途經過思口到清華,23公里。建議時速80公里以下。

        4、江灣到曉起、江嶺、高山平湖、慶源、官坑。

        5、江灣去篁嶺景區7公里。

        6、浙嶺公路:浙嶺公路位于婺源浙源鄉境內,是婺源北面浙源鄉通往安徽省休寧縣板橋鄉的一條省際公路,全長18.2公里,設計為重丘三級公路,自駕游可由黃山到休寧,再到浙源鄉;婺源北線往南走沿途有虹關村,察關村,鳳山村,直達到清華鎮。

        歷史文化

        編輯

        婺源徽劇 

        徽劇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地方劇種,也是聞名全國的一個大劇種。婺源徽劇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徽劇劇目通俗易懂,聲腔藝術雅俗共賞。徽劇傳播地域廣泛,不僅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其它地方劇種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談〉男纬珊桶l展,對中國戲曲發展史研究很有價值。

        婺源徽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清乾隆年間,()“慶昇、彩慶同慶大陽春等徽班就先后在婺源搭班演出。嘉慶三年(1798),當時為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回鄉祭祖時,將其父曹文埴創立的華廉戲班改為慶昇班,并將該戲班帶回婺源曉鏞。此后陸續有20多個徽劇班社先后在婺源演出,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號稱京外四大徽班慶升、陽春、同慶、彩慶徽班。

        與此同時,婺源當地也先后組建了不少徽班,并以自己的不同特色向外發展,四處巡回演出。光緒年間,婺源中云村王旺金組建洪福林班,演員以婺源人為主,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鄰地區演出。此外,梓塢班、仙舞臺、王和福、新陽春、新鴻春等班社,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一帶演出、擴展。

        20世紀40年代,因農村經濟衰落,婺源鄉間的徽班先后解散,徽班藝人一部分組織串堂班,一部分改行務農,農閑節慶進行業余演出。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6年,重新成立婺源徽劇團,經過搶救、挖掘、整理,婺源徽劇重獲新生。1958年,婺源徽劇團以傳統徽劇《水淹七軍》、《金得山拿虎》、《扈家莊》、《百花贈劍》參加江西省戲劇會演。1959年又以傳統徽劇《汾河灣》參加古老劇種赴京匯報演出,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和好評。

        2006年,婺源徽劇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源儺舞 

        儺舞是遠古時期舉行驅鬼逐疫祭祀儀式時跳的一種舞蹈。它源于原始巫舞,孔子在《論語》中就有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的記載。婺源儺舞,俗稱鬼舞舞鬼,又稱舞鬼戲。在古代人們用儺舞來表達的是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們相信表演儺舞能夠保護自己的村莊,能夠讓村里戶戶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每年的春節期間以及重要的節日,婺源都會表演儺舞。婺源儺舞主要分布在中云鎮坑頭村,鎮頭鎮游山村,許村鎮汾水村,秋口鎮長徑村、李坑村、金竹坑村,江灣鎮江灣村、古蜀地村、粟木坑村,段莘鄉慶源村,沱川鄉理坑村、溪頭村等地。其中秋口長徑村和段莘鄉慶源村兩處的節目最豐富,表演最精彩,保留較完整。

        婺源儺舞不僅流傳廣,而且所表演的節目內容也相當豐富,據調查有儺班10多個,節目100余個,不同名稱節目60余個,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現迎神逐驅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的《開天辟地》、《太陽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劉海戲金蟾》、《丞相操兵》、《關公磨刀》,模擬動物習性的《舞仙鶴》、《雙猴捉虱》,還有一些表現嬉戲玩耍和棍棒對打的《單棒》、《雙棒》、《舞小鬼》及模仿農耕狩獵動作的《耕田》、《捉鳥》等等。

        婺源儺舞,曾于1953年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1986年以來,婺源儺舞資料先后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中華舞蹈志·江西卷》及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國漢民族的仮面劇》等專著。2005年儺舞節目《追王》、《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分別榮獲金獎優秀表演獎,2006年婺源儺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藝術主要附著于徽州古建三絕”(古民居、古祠堂、石牌坊)身上,為磚、石、木三種民間雕刻藝術的總稱。

        婺源三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于唐代,明清時期達于鼎盛。其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主要有四:一是徽商的興盛;二是徽州文風鼎盛;三是封建住宅等級制,使富而不貴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裝飾上不得不有所顧忌;四是徽州邑中多巧藝,明清時徽州百工競技,會使出渾身解數,巧奪天工,為三雕藝術的輝煌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與機遇。

        三雕藝術的應用十分廣泛,涉及到明清建筑的裝飾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個方面,且融裝飾藝術與建筑結構為一體,互為連綴,相得益彰。但三雕藝術有別于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代筆,立足于一個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時,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可分層次運刀,最后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致入微的刻畫。采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2006年,婺源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源歙硯

        歙硯,因硯石產于婺源縣溪頭鄉的龍尾山而又名龍尾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唐代,婺源屬歙州,因以州名物而習慣稱歙硯。

        龍尾硯石質優良,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觳里,金聲而玉德之特點,為歷代所推崇。蘇東坡為求得龍尾硯曾寫下了贊譽有加的《龍尾硯歌》,黃庭堅在其《硯山行》中留下了日輝燦燦飛金星,碧云色奪端州紫的感嘆,蔡襄更是由衷發出了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的感慨。龍尾硯天然紋理美觀多樣,有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銀暈、龍鱗、玉帶、豆斑等數十個品種。

        如今,婺源制硯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廣泛汲取書畫、金石、石雕等藝術門類的營養,生產出更具文化意蘊,同時也更具現代審美意識的硯臺,被當代書畫家譽為硯國明珠。

        婺源歙硯制作技藝已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婺源江亮根同志為國家級歙硯制作技藝項目傳承人。

        此外,婺源茶藝、婺源文化空間、婺源抬閣、婺源豆腐架、婺源燈彩、婺源紙傘制作技藝、婺源綠茶制作技藝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亚洲欧美另类片专区成人,亚洲精品在线观看地址,日韩毛片免费视频观看,,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dfn id="yauom"></dfn>
          <del id="yauom"></del>
          1. <menuitem id="yauom"></menuitem>
          2. <nav id="yauom"></nav>
            亚洲三级在线网站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日产在线首页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一 |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